骨折后严重肿胀,为什么会“起”水泡?
发布时间:2017-11-20一些患者不幸受伤导致骨折住院,本打算消肿后就安排手术,没想到出现了很多水泡。心里很懊恼,怎么就“出”水泡了呢?
作者|郭树章
来源|从骨至筋
一些患者不幸受伤导致骨折住院,本打算消肿后就安排手术,没想到越来越肿,而且出现了很多水泡。只能焦急地等待水泡消退后再手术。心里很懊恼,怎么就“出”水泡了呢?想不通。
外伤肿胀造成局部张力过大而引起水泡,医学上称之为“张力性水泡”。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但以四肢居多,骨折周围部位最多。常见于小腿、前臂、膝、踝、肘、腕关节以及手足等处,大多在急性损伤后24-48小时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水泡呢?
骨折发生时,局部软组织(特别是肌肉)也同时受损而出现肿胀,由于皮肤弹性有限,肿胀后皮肤变“紧”,局部压力增加,血管、淋巴管受压,血流回流阻力增加,加之血管受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增多,骨折后出血使局部压力更高,渗液在表皮、真皮之间薄弱处积聚形成张力性水泡。
骨折后,局部组织损伤程度不同,压力也不均,压力更高处会最先产生张力性水泡。
如果小血管损伤较重,出血明显会形成血泡。血泡表明皮肤全层损伤,提示伤情较重,局部软组织条件差。
水泡/血泡的危害
水泡的出现提示软组织损伤较重。伤得越重,肿胀越重,水泡越多。这既增加了伤口感染的几率,又影响了手术的正常进行,延误骨折的治疗。有学者认为,水泡周围的皮肤尽量不做切口,因为皮肤坏死和感染的发生率很高。
骨折后张力性水泡的预防
抬高患肢:骨折部位应高于心脏水平。及时复位骨折并良好制动。
冰/冷敷:使微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减少损伤血管的出血及渗血。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和静脉用药。口服药如威利坦缓释片,静脉用药的药物有 20% 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利尿剂。主要作用是消除局部组织的肿胀,有些药物同时具有抗炎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一旦出现水泡,如何处理才好?
水泡“皮”是一种良好的天然生物敷料,保留泡皮可显著减少疼痛并能有效预防皮肤坏死。较小的水泡一般可自行吸收;较大水泡,推荐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水泡内液,但不剪除泡皮。如果水泡皮已“蹭掉”,表面可涂磺胺嘧啶银乳膏或湿润烧伤膏。
近年来新兴的有银离子敷料和抗菌敷料效果良好。对于严重肿胀,考虑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应及时切开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