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后壁粉碎骨折的新固定技术
发布时间:2017-10-09髋臼后壁粉碎骨折的新固定技术
◈ 原文标题:Pearls: How to Reduce and Fix Comminuted Posterior Acetabular Wall Fractures
◈ 原文出处:Clin Orthop Relat Res;2017
◈ 翻译作者:王浩 陆军总医院
◈ 翻译校审:任守松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摘 要
来自美国的Berton.Moed教授详细阐述了粉碎髋臼后壁骨折两平面固定技术。
▌关键词
髋臼后壁;粉碎骨折;关节面塌陷;两平面固定技术
▌背 景
髋臼后壁骨折临床较常见,约占到全部髋臼骨折的25%。大部分髋臼后壁骨折都合并骨折线边缘关节面压缩和/或关节内游离骨块(图1A-B),这一情况对临床治疗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文献报道约有30%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差。来自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的Berton.Moed教授对于髋臼后壁粉碎骨折的处理策略——两平面固定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文章发表在2017年的ClinOrthopRelatRes杂志。
图1 A图:术中显露股骨头(f),压缩伴轻度粉碎的关节面及关节面下松质骨压缩(c);B图为示意图,显示髋臼后壁粉碎骨折伴髋臼边缘压缩以及关节内游离软骨块。
▌手术方法
显露髋臼后柱和后壁后,清理关节内碎块,仔细辨别关节面骨块。依据股骨头为模板复位游离关节软骨骨块和压缩的关节内骨块,然后对于复位后形成的骨质缺损区行结构性植骨(图2)。
上述步骤完成后,采用直径1.6-mm克氏针临时固定关节面骨块,并进行植骨填充(图3A-B)。
将克氏针更换为直径2.0mm细螺钉或直径1.5mm可吸收钉进行最终固定,可吸收钉通常长度约为40mm,这一过程中可使用多枚克氏针固定较大关节软骨骨块,以防止更换可吸收螺钉过程中骨折复位丢失(图4)。
图4:更换为可吸收钉固定后示意图。
复位髋臼后壁骨块,螺钉固定骨块,完成两处不同平面固定(图5A-B)。
图5:A图为术中使用顶棒复位髋臼后壁骨折后大体像;图B为螺钉固定髋臼后壁骨折后完成两平面固定示意图。
▌讨论总结
髋臼后壁粉碎骨折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关节面解剖复位。在后壁骨块复位固定后,关节面粉碎骨块存在移位风险,而如何在骨折愈合之前维持骨折复位对临床治疗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于较大关节面粉碎骨折,如何使骨折间隙之间游离软骨块维持复位难度更大,两平面固定技术解决了塌陷及粉碎关节面骨块的固定难题,在降低患者术后骨性关节炎几率以及患者临床功能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